不論在家庭、就學中、就業後,
沒有一個人願意與朋友、家人、上司、屬下、親友…發生爭執或吵架;
可是,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,一定多多少少會發生這樣的事情。
在家中與手足、父母稍有意見不一時,也許大小聲二、三句,
也許彼此不說話冷卻個一、二天就會沒事。
在學校與同學哈啦打屁聊天有時也會爭個面紅耳赤,
但是通常是雷聲大雨點小地結束。
畢業後,當個上班族,最常見的事,莫如在會議溝通中與老闆、同事「意見相左」。
大家會有不同的聲音,apple覺得很正常,
畢竟每個人的成長歷程、教育背景、處事態度、生活習慣、思考邏輯都不盡相同,
怎麼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的處理方式與原則會一模一樣呢?
但是,當發生問題與爭執時,在處理的EQ上,
可能就是每個人都覺得頭痛的地方,爭執點愈想釐清,
常常雙方的聲音分貝就愈高亢;往往就在聲音愈來愈大聲的同時,焦點反而模糊。
apple是在做了一個母親之後,才了解自己媽媽的心。
記得唸國中三年級時,同學瑩常常會寫信給apple,
抒發她們校中生活的點點滴滴與聯考的苦楚,當時媽媽為了apple著想,
深怕是男生寄來的情書,所以常常拆信偷看。
就在一個週末吧,apple突然發現媽媽在偷看同學的來信,
氣得嗓門就愈喊愈高,媽媽一個巴掌霍然揮下,打得apple瞬間呆住,
眼淚就像傾天大雨般紛紛直落,這個巴掌,
從此斷了女兒對的母親的親暱,對她的生疏感隨著年紀益長愈覺疏離。
一直到婚後有了孩子,幾乎可以說是──常常不經意中,想起母親的味道,想起一個做母親的心。
家中有2個高中生外加1個國小生,三不五時就會上演兄弟吵架記,
爭吵的內容有時覺得實在可笑(在成年人的眼中全是芝蔴綠豆般的小事),
不過,當事人卻每每爭得臉紅耳赤,有時還會大打出手,
而apple也不是三頭六臂,也沒有過人的智慧,
而且,家中這2個高中生的IQ比我還高,全都是伶牙俐齒,
所以呢,小吵常常安撫即可見效,但大吵時想排解紛爭遭到拒絕時,
招架不住的apple就來個暫時離家出走,讓他們去吵個夠;
有時,只是上頂樓吹吹風順便望望夕陽;
有時,會毫無目的地開車在街上逛逛,不然就直接開車上超市購物買買日常用品。
就在apple把家中受到的火氣一一消耗完畢後,才肯回家;
孩子們或許是煙消雲散依舊嘻笑哈哈,
或許一個一個再來告狀,都比較能發揮3吋之舌與他們長辯,因為,火氣已消,心情已轉換。
往往在孩子發生齟齬的當下,常常想起母親與過往的歲月,
原來當一個智勇雙全的母親是這麼的困難,而自己的年少竟是那麼地氣盛;
當自己年輕時,多希望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青少年的苦悶;
當apple成為一位母親時,卻無法接受兒子處處頂嘴,總認為兒子在狡辯。
這也正是為什麼,常常在處罰兒子之後,
也許在深夜,也許在事後一、二天向兒子重提舊事並向他道歉,再抱抱他。
因為,apple深知,人在盛怒之下,話無好話,臉色鐵青難看,
就算雙方當事人說的再高明,也會以為對方話中帶刺,也常常會誤解彼此的意思。
再一次心平氣和地解釋完事件整個始末後,兒子也能一展歡顏,一笑置之。
今天晚上伙伴的爭執,與家中的小吵並不類同,
發生時,apple的即時通一直被強迫切斷,所聽到或看到的或許只是片斷,
但是,這件事我放在心上,思考事件背後所隱含的問題在哪兒?
這些日子的相處,apple深受許多伙伴的幫助,
發生這事,真的非常難過。但是今天,我不是當事人,無法置評,
而希望能有足夠的智慧來釐清問題,並引以為鑑。
apple相信每一個組織,都有自己強而有力的作法與信念,
但是會不會同樣的作法並不是適用於每一位伙伴呢?
如果,半年一年以後,apple也有了自己的下線,他(或她)如果對apple產生懷疑,
當有了不信任感時,應當怎麼化解?畢竟,大家係以網路架起的直銷伙伴,
雖有人曾會面,終是少數,而大部分的伙伴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,
彼此的信任如果產生疑問,該如何是好?
有沒有可能,改以另一種經營模式而能被接受的?
如果,apple改換另一種方式來經營這份事業,伙伴能接受嗎?
apple開始努力研究優莎納的手冊,看看其中的政策與程序,希望能想出破解之道。